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奋力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党委主办的“新工科论坛”持续开展,成为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载体。
2025年7月9日,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在佛山校区南海校园行政楼317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从半导体薄膜到固态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新工科论坛——暨本科生集成电路产业学术沙龙讲座。本次论坛邀请了苏龙兴博士作为主讲嘉宾,由陈洪宇老师主持。
苏龙兴博士现任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特聘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校学科方向领军人才,曾在复旦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苏龙兴博士长期从事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的相关研究,目前任“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信息功能器件”东莞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迄今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与国内半导体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
前沿聚焦:半导体与固态照明
苏龙兴博士在报告中先后介绍了:(1)晶体管的诞生、发展历史、微电子学科的特点、集成电路发展史上华人的重要贡献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制造-封测整个链条;(2)产业半导体材料的分类和对应的应用:具体包括了第一代半导体Si(广泛应用逻辑芯片、模拟芯片和MEMS器件),第二代半导体GaAs、InP(广泛应用于光通信芯片、射频微波器件和激光芯片),以及到第三代半导体GaN和SiC(广泛应用于固态照明、激光器、5G通信、新能源汽车、高压电网等方面)的发展、市场规模以及国内外的主流厂商;(3)人类照明历史的变迁:从原始社会的火把照明到曾经广泛应用的白炽灯/荧光灯再到目前市场主流的半导体固态照明灯具,详细阐述了第三代半导体GaN与固态照明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宽禁带半导体GaN的发展历史和早期遇到的瓶颈,接着介绍了国内GaN LED芯片上下游产业链、知名厂商以及国内LED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发展历史;(4)MOCVD、MBE和ALD三种制备半导体薄膜的方法和设备,从硬件设备出发,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经验给现场的学生介绍了半导体产业链中前道Thin film工艺的重要性。在整个报告过程中,苏龙兴博士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行业发展背后的故事以及渊源,深刻剖析了我国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以固态照明革命技术突破为主线揭秘了半导体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强调了“技术创新优于产能扩张”和“半导体产业链合作应优先于竞争”的发展理念。
思维碰撞:传道解惑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结合报告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就着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关心的问题向苏龙兴博士提出问题。其中有同学提出是否可以同时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器件制造两方面的研究工作,苏龙兴博士结合自己的发展经验和见解耐心给出了宝贵建议。此外,苏龙兴博士还勉励同学们:“半导体创新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更要把握产业变革的脉搏,希望母校的师弟师妹们能在复杂的行业变革中做出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为国强“芯”
讲座的最后,通过问卷的形式调研了在场学生对MOCVD、MBE和ALD等半导体薄膜的设备的了解程度,以及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芯片”卡脖子问题,还有未来选择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兴趣点。通过学生们的现场问卷情况看,有人选择做芯片设计,有人选择做工艺工程师,有人选择做设备工程师,还有人喜欢专研半导体物理知识,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由此可见,苏龙兴博士的精彩报告不仅让学生们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业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